伺服編碼器是伺服系統中用于檢測電機位置、速度和方向的關鍵部件,其種類繁多,通常可根據工作原理、輸出信號類型、結構形式等進行分類。以下是常見的伺服編碼器種類及特點: 
一、按工作原理分類1. 光電編碼器原理:通過光源、光柵盤(刻有均勻縫隙或圖案)和光電接收裝置配合,利用光的遮擋與透射產生脈沖信號,反映電機的旋轉位置和速度。 特點: 分辨率高(可達數萬線),精度高,響應速度快。 應用廣泛,是伺服系統中最常用的編碼器類型。 細分類型: 增量式光電編碼器:輸出 A、B 相脈沖(相位差 90°,用于判斷方向)和 Z 相零位脈沖,需通過計數器累計位置,掉電后位置信息丟失。 
2. 磁編碼器原理:利用磁場變化檢測位置,通過磁柵盤(帶有磁性圖案)和磁敏元件(如霍爾傳感器、磁阻傳感器)感知磁場強度或方向的變化,轉化為電信號。 特點: 抗污染能力強(防塵、防油污),耐振動、沖擊性能好,環境適應性優于光電編碼器。 分辨率和精度略低于高端光電編碼器,但成本較低,適合惡劣環境(如工業機械、汽車領域)。 3. 旋轉變壓器(Resolver)原理:一種電磁感應式傳感器,由定子(勵磁繞組)和轉子(輸出繞組)組成,通過轉子旋轉時繞組間的電磁耦合變化,輸出與角度相關的調制信號,需通過解碼電路轉換為數字量。 特點: 極端環境適應性極強(耐高溫、低溫、高振動、強電磁干擾),可靠性高。 精度較高,但分辨率受解碼電路影響,通常用于軍工、航空航天、高端工業設備等領域。 4. 電容式編碼器原理:基于電容變化檢測位置,通過定子和轉子上的極板圖案相對運動,改變電容值,轉化為位置信號。 特點: 無機械磨損,壽命長,抗振動和沖擊性能較好。 對油污、灰塵不敏感,但易受溫度、濕度影響,應用范圍相對較窄。 
二、按輸出信號類型分類1. 增量式編碼器輸出信號:連續的脈沖信號(如 A、B、Z 相),通過計數脈沖數計算位置和速度,方向由 A、B 相的相位關系判斷。 優缺點:結構簡單、成本低,但掉電后位置信息丟失,需重新回零;易受干擾導致計數誤差。 
三、按結構形式分類1. 軸型編碼器有中心軸,通過聯軸器與電機軸直接連接,安裝方便,適用于大多數伺服電機。 2. 通孔型編碼器(中空軸編碼器)中心為空心軸,電機軸可直接穿過,節省空間,適合小型化電機或對安裝空間有要求的場景。 3. 內置式編碼器集成在伺服電機內部,與電機轉子直接耦合,減少外部干擾,提高系統穩定性(主流伺服系統常用)。 4. 外置式編碼器安裝在電機外部,通過齒輪或皮帶傳動檢測負載端位置,可補償傳動機構的誤差(如精密機床、機器人)。 四、其他特殊類型線性編碼器:用于直線伺服系統,檢測直線位移(如光柵尺、磁柵尺),原理與旋轉編碼器類似,但為直線結構。 磁阻式編碼器:基于磁阻效應,通過磁場變化改變電阻值輸出信號,抗干擾性強,成本適中。 總結伺服編碼器的選擇需根據應用場景的精度要求、環境條件(溫度、濕度、污染程度)、成本預算及信號接口(如 TTL、RS485、SSI)等因素綜合判斷。光電編碼器是工業領域的主流選擇,磁編碼器和旋轉變壓器則在惡劣環境中更具優勢,編碼器適用于需長期保存位置信息的場景。 王工(13137008229)
|